杨闇公杨尚昆故里景区

“三八”妇女节 | 杨闇公杨尚昆故里邀您回望李伯钊的出彩人生

2021-03-08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我们迎来了第111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杨闇公杨尚昆故里向所有女同胞致以节日祝福!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批批红军女战士怀着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定的信心,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描绘了一幅幅悲壮的中国革命画卷。

今年是杨尚昆同志夫人李伯钊诞辰110周年,值此节日之际,我们邀您回望这位红军女战士、红色戏剧家的出彩人生,一起感受中国革命史上伟大女性的独特魅力,致敬了不起的她们!

                                                                                               

李伯钊(1911—1985),字承萱,重庆巴县人。她是中国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戏剧艺术的开拓者之一,著有歌剧《长征》、报告文学《女共产党员》、话剧《北上》和《李伯钊文集》等优秀文艺作品。

                                                                                             

忠贞不渝的爱情



李伯钊于1911年3月出生在重庆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她从小酷爱文学,喜爱文艺。13岁时考进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李伯钊与杨义君同学情谊深厚,经常去杨家做客。而杨义君正是杨尚昆的六妹,李伯钊与杨尚昆因此相识。

当时,萧楚女、张闻天正在这所学校执教,李伯钊最爱听萧楚女讲革命道理。在萧楚女的影响下,李伯钊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久就成为了当地学生运动的一名骨干。1925年,她加入共青团,开始萌发共产主义理想的种子。五卅运动爆发后,因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宣传社会主义,被学校开除。为了避开白色恐怖,重庆团组织决定安排李伯钊等人到上海大学学习。

到上海后,李伯钊被派到浦东,担任浦东团地委宣传委员,主要负责工人运动。当时,她在平民夜校任教,教工人们识字、唱歌、跳舞,给他们讲革命故事,宣传革命道理。1926年,李伯钊接到组织通知在法租界开会,不料被上海警察局逮捕,关押到淞沪警察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年仅15岁的李伯钊不为所动,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保护了组织和同志。

狱中的李伯钊与外界失去了联系,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她居然在狱中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个人——杨尚昆。在阴暗的牢房里,他们二人互使眼色,默契地保持沉默。不久,两人均被组织营救出狱。通过这次共患难,加上都有着同样的信仰,两人加深了对彼此的印象。

出狱后不久,李伯钊被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巧的是,1926年底,杨尚昆也来到该校学习。在异国他乡,两人再次相遇,共同的革命理想、相似的经历让两人认定彼此。1929年,杨尚昆与李伯钊在莫斯科结为革命伴侣,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他们的忠贞爱情被广为传扬。

                                                                                              

戏剧艺术的开拓者



1930年,李伯钊应革命的需要回国从事工运的组织工作。第二年春天,她辗转来到闽西革命根据地,不久又转入赣南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

在中央苏区,李伯钊积极推动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文艺宣传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3年4月,为了进一步推动全苏区的戏剧运动,中央决定开办一个专门培训艺术人才的训练班,并由训练班学员组成一个连教学带实践的剧团。李伯钊受命主持这个训练班及其剧团,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战友,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所艺术学校“中央苏区蓝衫剧团学校”,李伯钊任团长,不久更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当年,中央苏区的条件十分艰苦,李伯钊带领师生克服重重困难。期间,她将苏区军民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与现实斗争相结合,创作出了《战斗的夏天》等文艺作品。多才多艺的李伯钊被苏区人民誉为红军戏剧界的“赤色明星”,她的事迹也被广为传扬。

                                                                                               

长征途中的宣传员



1934年秋,艰苦卓绝的长征开始了。中央红军有30名女战士参加了长征,李伯钊就是其中之一。

长征途中,“红色宣传”始终伴随着部队的步伐。李伯钊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热情地照顾年老和体弱多病的同志。第二次过草地时,二方面军已经完全断粮,战士们只得靠野菜维持,而有的野菜有毒,战士们对此并不知情。李伯钊就带着宣传队,采集了很多野菜的样本,到处向同志们宣传,哪些有毒哪些没毒,以确保同志们的安全。

无论在云雾缭绕的崎岖山道,还是在茫茫草地的宿营处,李伯钊经常不顾疲劳,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向广大军民宣传鼓动,教唱革命歌曲,前后奔走,增强战士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她参与创作《打骑兵歌》,编排《打骑兵舞》:“敌人的骑兵不可怕,沉着应战来打他,排子枪快齐射杀。我们瞄准他,我们打垮他,我们消灭他……”在红军长征途中广为流传,鼓舞了战士们的作战气势。

                                                                                               

《长征》成就永恒的经典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个想法一直萦绕在李伯钊的心头,自己是红军战士,有责任和能力把长征壮举和毛泽东写出来,告诉世界人民,告诉后人。经过李伯钊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创作,1951年歌剧《长征》问世。这部歌剧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跋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历程,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集体英雄主义精神,更主要是建国后第一次在文艺舞台上塑造了人民领袖毛泽东的光辉形象,是我国戏剧创作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尝试。

《长征》的公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人问李伯钊为什么能写出这样激动人心的好剧本?她不禁感慨道:“第一,红军是工农的儿子,自愿来当兵,红军走到哪里,哪里的群众就欢迎他。第二,红军队伍里面,非常显著的有着说不出来的那么好的,一种人同人的关系和可爱的作风。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革命军队中至高无上的优良品质,是革命集体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我要歌颂这种革命的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用这种精神来教育人民是有益的。”

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李伯钊为党的文艺工作孜孜不倦地奉献,直至生命结束前,她还像手握钢枪战士,紧握着手中的笔坚持创作,直到停止呼吸的前夕。

“三八”妇女节 | 杨闇公杨尚昆故里邀您回望李伯钊的出彩人生

发布时间:2021-03-08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我们迎来了第111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杨闇公杨尚昆故里向所有女同胞致以节日祝福!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在中国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批批红军女战士怀着对共产主义事业坚定的信心,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描绘了一幅幅悲壮的中国革命画卷。

今年是杨尚昆同志夫人李伯钊诞辰110周年,值此节日之际,我们邀您回望这位红军女战士、红色戏剧家的出彩人生,一起感受中国革命史上伟大女性的独特魅力,致敬了不起的她们!

                                                                                               

李伯钊(1911—1985),字承萱,重庆巴县人。她是中国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戏剧艺术的开拓者之一,著有歌剧《长征》、报告文学《女共产党员》、话剧《北上》和《李伯钊文集》等优秀文艺作品。

                                                                                             

忠贞不渝的爱情



李伯钊于1911年3月出生在重庆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她从小酷爱文学,喜爱文艺。13岁时考进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李伯钊与杨义君同学情谊深厚,经常去杨家做客。而杨义君正是杨尚昆的六妹,李伯钊与杨尚昆因此相识。

当时,萧楚女、张闻天正在这所学校执教,李伯钊最爱听萧楚女讲革命道理。在萧楚女的影响下,李伯钊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久就成为了当地学生运动的一名骨干。1925年,她加入共青团,开始萌发共产主义理想的种子。五卅运动爆发后,因参加爱国学生运动,宣传社会主义,被学校开除。为了避开白色恐怖,重庆团组织决定安排李伯钊等人到上海大学学习。

到上海后,李伯钊被派到浦东,担任浦东团地委宣传委员,主要负责工人运动。当时,她在平民夜校任教,教工人们识字、唱歌、跳舞,给他们讲革命故事,宣传革命道理。1926年,李伯钊接到组织通知在法租界开会,不料被上海警察局逮捕,关押到淞沪警察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年仅15岁的李伯钊不为所动,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保护了组织和同志。

狱中的李伯钊与外界失去了联系,然而令她意想不到的是,她居然在狱中遇到了一生中最重要的那个人——杨尚昆。在阴暗的牢房里,他们二人互使眼色,默契地保持沉默。不久,两人均被组织营救出狱。通过这次共患难,加上都有着同样的信仰,两人加深了对彼此的印象。

出狱后不久,李伯钊被组织派往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巧的是,1926年底,杨尚昆也来到该校学习。在异国他乡,两人再次相遇,共同的革命理想、相似的经历让两人认定彼此。1929年,杨尚昆与李伯钊在莫斯科结为革命伴侣,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人生历程,他们的忠贞爱情被广为传扬。

                                                                                              

戏剧艺术的开拓者



1930年,李伯钊应革命的需要回国从事工运的组织工作。第二年春天,她辗转来到闽西革命根据地,不久又转入赣南中央革命根据地瑞金。

在中央苏区,李伯钊积极推动红军的思想政治工作,对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文艺宣传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3年4月,为了进一步推动全苏区的戏剧运动,中央决定开办一个专门培训艺术人才的训练班,并由训练班学员组成一个连教学带实践的剧团。李伯钊受命主持这个训练班及其剧团,与一批志同道合的战友,创办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所艺术学校“中央苏区蓝衫剧团学校”,李伯钊任团长,不久更名为“高尔基戏剧学校”。当年,中央苏区的条件十分艰苦,李伯钊带领师生克服重重困难。期间,她将苏区军民喜闻乐见的山歌形式与现实斗争相结合,创作出了《战斗的夏天》等文艺作品。多才多艺的李伯钊被苏区人民誉为红军戏剧界的“赤色明星”,她的事迹也被广为传扬。

                                                                                               

长征途中的宣传员



1934年秋,艰苦卓绝的长征开始了。中央红军有30名女战士参加了长征,李伯钊就是其中之一。

长征途中,“红色宣传”始终伴随着部队的步伐。李伯钊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热情地照顾年老和体弱多病的同志。第二次过草地时,二方面军已经完全断粮,战士们只得靠野菜维持,而有的野菜有毒,战士们对此并不知情。李伯钊就带着宣传队,采集了很多野菜的样本,到处向同志们宣传,哪些有毒哪些没毒,以确保同志们的安全。

无论在云雾缭绕的崎岖山道,还是在茫茫草地的宿营处,李伯钊经常不顾疲劳,发挥自己的文艺特长,向广大军民宣传鼓动,教唱革命歌曲,前后奔走,增强战士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她参与创作《打骑兵歌》,编排《打骑兵舞》:“敌人的骑兵不可怕,沉着应战来打他,排子枪快齐射杀。我们瞄准他,我们打垮他,我们消灭他……”在红军长征途中广为流传,鼓舞了战士们的作战气势。

                                                                                               

《长征》成就永恒的经典



新中国成立后,有一个想法一直萦绕在李伯钊的心头,自己是红军战士,有责任和能力把长征壮举和毛泽东写出来,告诉世界人民,告诉后人。经过李伯钊通宵达旦,废寝忘食的创作,1951年歌剧《长征》问世。这部歌剧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跋涉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历程,表现了红军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集体英雄主义精神,更主要是建国后第一次在文艺舞台上塑造了人民领袖毛泽东的光辉形象,是我国戏剧创作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尝试。

《长征》的公演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有人问李伯钊为什么能写出这样激动人心的好剧本?她不禁感慨道:“第一,红军是工农的儿子,自愿来当兵,红军走到哪里,哪里的群众就欢迎他。第二,红军队伍里面,非常显著的有着说不出来的那么好的,一种人同人的关系和可爱的作风。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是革命军队中至高无上的优良品质,是革命集体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我要歌颂这种革命的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用这种精神来教育人民是有益的。”

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李伯钊为党的文艺工作孜孜不倦地奉献,直至生命结束前,她还像手握钢枪战士,紧握着手中的笔坚持创作,直到停止呼吸的前夕。

关注微信

渝ICP备2020013408号 | 渝公网安备50022302000323号 | 169579849561804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