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闇公杨尚昆故里景区

百年建筑⑥┃了解建筑精妙,探究杨氏民宅经久不衰之谜

2023-03-24


  
    双江古镇,建于明末清初,位于重庆市潼南区西北部,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杨闇公、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乡,也是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上的杨家大院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历经百年沧桑,依旧熠熠生辉,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百年建筑之美,2023年2月11日起,杨闇公杨尚昆故里景区将陆续推出十期“百年建筑”专题,带您走进杨尚昆旧居、杨闇公同志旧居、杨氏民宅,一起领略杨家大院跨越世纪的岁月风华。




    被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杨氏民宅,其主人在建筑构造上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结合,整体建筑设计精妙,布局严谨,通风、采光、排水性能都十分优良。本期,就让我们从以下六个部分,一起探究百年古建经久不衰的神奇之处。



    天井,是杨氏民宅建筑结构的主要形式,有采光通风的作用。民宅内天井众多,共有大小天井11个,能很好的保障整个院落有充足的采光,让阳光透过天井照进每个房间。正是有了充足的阳光,天井内种植了不少鲜花绿植,其中最为让人称道的就是腊梅、葡萄、芭蕉、黄桷兰四种百年植物。它们不仅为大院增添了绿意花香,还能在炎热的夏季为主人提供阴凉,是天井最好的“配饰”。
    每一个天井里还放有一个蓄水的消防缸,以备防火灭火之用。天井地表下面建有高60厘米的排水防潮层,其中最下面30厘米是用黄泥混合熟石灰做成的防水,上面是30厘米的架空,保持排水通畅和空气流通,以保障大院地面长时间干爽不潮。




                                                            



    杨氏民宅内地漏随处可见,将地漏专门设计为铜钱状,因为自古以来水有聚财的寓意。以前民宅周围都是良田,下雨时,雨水通过铜钱状的地漏流到自家的田地里,还有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讲究,同时也能有效防止其他杂物进入下水道,以保证整个大院排水的畅通。


                                                                  
    古建筑讲究“上有天(阁)楼,下有地楼”。杨氏民宅建有阁楼,不仅可以存放贵重物品,还具有隔热、防寒的作用。而民宅的地楼则藏在房间之下,距离地面留有50厘米左右空高,设计多个对称的通风口,使空气对流,能保持一定的干燥度,有效防止木地板被地下湿气侵蚀。民宅内的木地板虽已铺陈百年,但依然保存完好使用至今。


   
                                                             


    杨氏民宅建筑造型典雅,空间宽敞。平面柱子排列规范,下面的柱顶石多为六棱或八棱形,立柱下面的石墩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立柱都采用上等良材,先用丝绸紧紧缠绕,再刮灰上色,用天然的土漆漆上,具有防腐防虫的功用。因此,一百多年过去,底层的石头虽已风化,但立柱却宛如初见。

                                      
    杨氏民宅四周的围墙,最高处高8.3米,厚45厘米,形似驼峰、状如马头,被称为“驼峰墙”。驼峰墙采用特制的青石砖,混合纸筋灰做成,非常坚固耐用。墙上走雨线的设计也独具匠心,线内外不相同,里面为斜面,可确保雨水顺着斜面流出墙外,能很好的保持墙体的干爽牢固。墙体的高度和弧度设计,还具有军事防御功能。不仅如此,民国初年,民宅在入口处增修了部分围墙,称之为“照壁墙”,墙上开设有小孔,作为架设枪支抵御外敌所用,可见民宅主人的安防意识也很强。



                                                 
    杨氏民宅内有一道高墙将主人房与仆人房、厨房隔开,用空心的薄砖堆砌,再用厚青砖加固,具有防火的作用,所以也叫“烽火墙”。烽火墙能确保厨房着火时有效将火势抵挡在外,保护内院主人的安全,这样科学、合理、实用的安防设计,也凝聚了古人超高的智慧。




                                 
    杨氏民宅是双江古镇上规模最大的清代民居建筑,大院的一砖一瓦都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中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理念,不仅是难得的建筑奇观,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是有无数后来人持续不断的保护与维系,才让大院历经百年沧桑,依然经久不衰。




百年建筑⑥┃了解建筑精妙,探究杨氏民宅经久不衰之谜

发布时间:2023-03-24



  
    双江古镇,建于明末清初,位于重庆市潼南区西北部,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杨闇公、第四任国家主席杨尚昆的故乡,也是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古镇上的杨家大院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历经百年沧桑,依旧熠熠生辉,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百年建筑之美,2023年2月11日起,杨闇公杨尚昆故里景区将陆续推出十期“百年建筑”专题,带您走进杨尚昆旧居、杨闇公同志旧居、杨氏民宅,一起领略杨家大院跨越世纪的岁月风华。




    被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杨氏民宅,其主人在建筑构造上十分注重与自然环境结合,整体建筑设计精妙,布局严谨,通风、采光、排水性能都十分优良。本期,就让我们从以下六个部分,一起探究百年古建经久不衰的神奇之处。



    天井,是杨氏民宅建筑结构的主要形式,有采光通风的作用。民宅内天井众多,共有大小天井11个,能很好的保障整个院落有充足的采光,让阳光透过天井照进每个房间。正是有了充足的阳光,天井内种植了不少鲜花绿植,其中最为让人称道的就是腊梅、葡萄、芭蕉、黄桷兰四种百年植物。它们不仅为大院增添了绿意花香,还能在炎热的夏季为主人提供阴凉,是天井最好的“配饰”。
    每一个天井里还放有一个蓄水的消防缸,以备防火灭火之用。天井地表下面建有高60厘米的排水防潮层,其中最下面30厘米是用黄泥混合熟石灰做成的防水,上面是30厘米的架空,保持排水通畅和空气流通,以保障大院地面长时间干爽不潮。




                                                            



    杨氏民宅内地漏随处可见,将地漏专门设计为铜钱状,因为自古以来水有聚财的寓意。以前民宅周围都是良田,下雨时,雨水通过铜钱状的地漏流到自家的田地里,还有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讲究,同时也能有效防止其他杂物进入下水道,以保证整个大院排水的畅通。


                                                                  
    古建筑讲究“上有天(阁)楼,下有地楼”。杨氏民宅建有阁楼,不仅可以存放贵重物品,还具有隔热、防寒的作用。而民宅的地楼则藏在房间之下,距离地面留有50厘米左右空高,设计多个对称的通风口,使空气对流,能保持一定的干燥度,有效防止木地板被地下湿气侵蚀。民宅内的木地板虽已铺陈百年,但依然保存完好使用至今。


   
                                                             


    杨氏民宅建筑造型典雅,空间宽敞。平面柱子排列规范,下面的柱顶石多为六棱或八棱形,立柱下面的石墩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立柱都采用上等良材,先用丝绸紧紧缠绕,再刮灰上色,用天然的土漆漆上,具有防腐防虫的功用。因此,一百多年过去,底层的石头虽已风化,但立柱却宛如初见。

                                      
    杨氏民宅四周的围墙,最高处高8.3米,厚45厘米,形似驼峰、状如马头,被称为“驼峰墙”。驼峰墙采用特制的青石砖,混合纸筋灰做成,非常坚固耐用。墙上走雨线的设计也独具匠心,线内外不相同,里面为斜面,可确保雨水顺着斜面流出墙外,能很好的保持墙体的干爽牢固。墙体的高度和弧度设计,还具有军事防御功能。不仅如此,民国初年,民宅在入口处增修了部分围墙,称之为“照壁墙”,墙上开设有小孔,作为架设枪支抵御外敌所用,可见民宅主人的安防意识也很强。



                                                 
    杨氏民宅内有一道高墙将主人房与仆人房、厨房隔开,用空心的薄砖堆砌,再用厚青砖加固,具有防火的作用,所以也叫“烽火墙”。烽火墙能确保厨房着火时有效将火势抵挡在外,保护内院主人的安全,这样科学、合理、实用的安防设计,也凝聚了古人超高的智慧。




                                 
    杨氏民宅是双江古镇上规模最大的清代民居建筑,大院的一砖一瓦都体现着中国传统建筑中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理念,不仅是难得的建筑奇观,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正是有无数后来人持续不断的保护与维系,才让大院历经百年沧桑,依然经久不衰。




关注微信

渝ICP备2020013408号 | 渝公网安备50022302000323号 | 1695798495618041.png